WFU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可能被搶走工作的你我?






(封面下方小字標語寫得聳動:機器人端咖啡,電腦當醫生,數據分析愈來愈便利精準,我們以為科技將創造新一波繁榮。其實機器開始全面取代人類工作,所得更不均、失業更擴大的災難才開始!)


為什麼看這本書

到翻譯後的書名《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好像違背了人人都該努力工作的通 (不用工作令人開心?) ,再看原書名《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Jobless? 失業的未來?好像不太妙。

我的工作剛起步,本身非理工背景,對新興科技很陌生,但也許科技帶來的威脅離我的未來生活很近?這本書在Goodreads是4顆星評分,在Amazon是4.4顆星評分,感覺值得一看,順便惡補我貧乏的相關常識。(說實在,這本書我看得有點辛苦,不熟悉書中提到的許多專有名詞)

關於作者

作者為
馬丁.福特(Martin Ford),在電腦設計及軟體開發領域工作超過25年,是矽谷軟體公司的創辦人,也常擔任機器智能及人工智慧科技發展的專題演講人,曾在去年首度來台演講。本書主要探討智慧機器如何影響這個世界,造成空前的社會及經濟衝擊。

書中有許多作者第一手的觀察與預測,書於2015年出版,2016年中譯本在台灣上市,到了2017年尾的現在,少部分事實已隨著時間有所驗證,而大體方向的確如本書預測,整體概念是值得一看。



服務業自動化減少工作機會

我們已經漸漸習慣日常生活中有自動販賣機、行動裝置支付、在特定場合自助點餐及結帳。業者為了降低人事成本、維持競爭力,也會提高自動化程度。先進國家的多數勞工都屬於服務業,例如速食業跟零售業提供低技術工作機會給選擇有限的勞工,但這些工作正大舉被自動化機器取代而消失中。

書中舉例,來自日本的藏壽司(Kura Sushi)已實行自動化策略,連鎖店裡使用機器人製作壽司、迴轉運輸帶取代服務生、系統追蹤每盤壽司的新鮮度、顧客使用觸控螢幕點選食物、盤子投入回收孔、系統自動計價、經理人透過遠距離監視餐廳營運,自動化營運模式能以每盤100日圓供應壽司,低於其他競爭者。

這種方便、快速、品質維持又能降低成本的方式的確是一般服務業老闆最愛的。


當白領工作面臨智慧機器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自動化對就業帶來的威脅主要是針對教育程度及技術水準較低的勞工,因為工作例行且重複,或者更正確的說是:可預測性(predictable)。

別人能不能藉由執行你已經完成的事物而變得熟練?如果是,將來有一天可能電腦演算法也能學會你大部分的工作。更高的教育程度或技術水準不能保障工作不會被自動化,過去機器提供勞工生產力,今日機器開始會思考、會決策、會學習、會解決問題,甚至漸漸取代白領階級工作。

電腦除了有思考能力,還能快速雲端運算、分析大數據,專業卻例行性、可預測的工作,律師、藥劑師、醫師、分析師等都可能被取代。書中舉例IBM公司的華生(Watsons)將取代大量知識型勞工。

創造力跟好奇心不是人腦獨有,透過基因編程法,電腦已經能夠創作樂曲、自行作畫,電腦演算法能以隨機方式產生程式,透過「沒有成見」使電腦產生創造力跟好奇心。這代表同樣也能應用於其他無數的新領域、提出新的解決方法。


勞工同時是消費者

所得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富有者,最富有的人想花掉全部所得很困難 (錢太多,花不完) ,但所得最低的家庭必須花光賺來的每一分錢才能維生。書中提到,美國國內消費幾乎仰賴所得最高的族群,目標對象為中產階級的行業,如家電、餐飲、零售業,都陷入營收成長停滯或衰退。

若未來機器接管工作,只生產、不消費,薪資停滯,社會失去消費動能,不利於經濟成長。


醫療產業的影響

IBM公司預期華生技術(Watsons)能在醫療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台灣已有醫療機構引進華生) ,最重要的效益可能是減少可避免的醫療疏失。若人工智慧的醫療系統能穩定提供高品質的第二意見,能減少與醫療失當責任相關的高成本,例如許多醫師為了讓自己免於醫療糾紛而採取防衛醫療,導致醫療成本不必要的增加,若由人工智慧提供第二意見,是醫師面對指控的避風港。

(美國醫療保險制度雖然跟台灣不一樣,但只要有醫療保險給付的免費項目,似乎「不拿白不拿」放諸四海皆準)


期待改變,並且準備好面對它。

這是關於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如何影響未來社會經濟的書,身處搖滾區的作者更早思考所帶來的衝擊。此書並沒有建議我們該如何因應的具體作法,只提出了第一線的觀點、疑問與社會觀察。訪談中,作者認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最有彈性的人,就能快速學習新事物,人工智慧將會隨處可見。